强化监测预报服务!看河南气象部门如何奋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7月14日以来,河南成为降雨中心,多地出现大暴雨,部分乡镇特大暴雨。气象部门强化监测预报服务,奋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南阳:根据气象预警连夜转移群众
南阳位于本轮强降雨的核心地带,自7月14日起的连续强降雨打破当地有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南阳市气象局行动在先,7月13日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提醒关注本轮强降雨。市政府连续两次召开视频调度会部署防范应对工作,全市提前两天组织216支队伍4457人、设备599台(套),对重点地区的风险点位进行巡查排险。 15日凌晨,南阳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负责人进驻市应急指挥中心集中会商研判。市(县)气象部门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相关市、县、乡负责人以及防汛相关部门进行提醒,并利用短信等渠道向社会公众推送,覆盖超130万人。市应急管理局加强巡堤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市水利局、市水文测报中心迅速组织排查风险点位。
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南阳市所辖邓州市构林镇幸福社区由于地势低洼出现严重内涝,积水最深处达1.6米。“接到气象局的电话后,我们立即挨家挨户提醒连夜转移。”构林镇镇长单化令说。根据气象预警信息,邓州市公安、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和社会组织,第一时间组织946户2277人转移,其中避险群众511户1042人,集中安置435户1235人,解救被困群众10人。截至16日12时30分,南阳市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等已转移10余万人。
信阳:以递进式气象服务与险情竞速
7月8日22时至16日6时,信阳全市平均降水量达23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商城县伏山乡,达674.8毫米。市气象部门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加密天气跟踪监测频次,加强与河南省气象台、湖北省气象台、淮河流域气象服务中心的会商研判,开展全流程、递进式气象服务。 从7月7日起,信阳市气象局发布《重要天气报告》《重要天气预警报告》,组建直通式工作联络群,第一时间向市政府等提供气象服务材料,值班局领导和业务人员入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开展应急值班。市气象局通过市自然资源局获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时情况,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市城市管理、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大对城市易积水点和事故易发路段巡查力度,提前做好抢排准备,及时采取管制措施。蒋集、徐集、丰港等沿河乡镇政府提前组织力量,预置沙袋、砂石等防汛物资,以“机械+人工”的方式及时加固堤坝。全市共预置救援队伍261支9546人,备勤救援力量1944支40454人和各类抢险设备1430台。
“大娘别怕,我背您去医院!”信阳市气象局工程师、新县长岗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春超顶着暴雨自费送身患急症的群众到县医院就医。面对山区河流水势持续上涨,谢春超和村两委干部坚持24小时值守,对群众房屋住宅全面开展排查,并劝说居住在风险点的群众及时转移。截至7月15日16时,信阳紧急避险转移2774人,紧急转移安置1159人。
周口: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办公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周口市暴雨如注。周口市淮阳区7月14日至18日有8个站点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区气象局加强值班值守,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区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做好暴雨防范应对工作,与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发送短时强降水靶向服务短信19万余条。从14日15时起,淮阳区气象局工作人员赴区应急管理局开展联合办公。16日8时45分,区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叫应”区委、区政府、区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相关人员。各有关部门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科学组织群众转移,共安全转移群众363户500人。
|